孩子沉迷网聊变呆板专家建议社交离线日
分类:叛逆厌学沉迷电子产品 标签: 来源: 作者: 发布时间:2016-07-24 09:59:01
新闻晨报
□晨报记者朱晓芳
“他就坐在你的面前,却和你无话可说,一直低着头滑动着手机”
“一个iPad,就把孩子的注意力全吸引过去了”
……
互联网下的社交环境,让如今的家长感觉孩子教育比以往任何时候更复杂,“你的孩子坐在离你不远的地方用着电脑,却可能正在上当受骗。有的女生甚至在网上和陌生人裸聊。”
社交媒体,对孩子们来说是一个充满了诱惑的世界。他们渴望在其中探索知识、交友、玩游戏。但社交媒体也是一把双刃剑,在带给孩子精彩世界的同时,也威胁着孩子的健康成长。因为已出现孩子沉迷电子产品游戏,还有孩子在网络世界里上当受骗。
面对这些问题,家长是指责批评,还是潜水监控?学生又如何学会在网络上自我保护?学校又该如何教育学生安全上网?日前记者走访了一些中小学校、家庭和相关问题的专家。
■孩子迷网危险不断
玩iPad动如脱兔一上课呆若木鸡
浦东联洋地区的林小姐有两个分别为十一、十三岁的孩子,“对我的孩子来说,互联网就像空气,是他们生活的方式。”
两年前也就是2010年年底,林小姐的孩子开始接触iPad。因为怕伤眼睛,林小姐对孩子使用iPad的时间进行了严格的控制,“不允许孩子带到学校。孩子一般早上起床后滑滑屏幕,晚上作业做完睡觉前玩一会。虽然对使用时间进行了控制,但孩子现在做作业明显不如以往专心。”
“下课玩iPad、网络聊天或者是玩游戏时,他们的反应很快。但在课堂上,这些孩子注意力集中的时间却越来越短。”浦东一所小学的王老师说。
根据王老师的观察,玩iPad或者网聊时间比较长的孩子,做课堂作业经常会做做玩玩且粗心大意,“听课时会出现咬笔头、玩手指的现象。另外,窗外一有风吹草动,眼珠立即就朝窗外转去。”
记者走访的一些中小学,和王老师有同样感受的老师不在少数。“希望有关部门研究一下,是否因为网络和社交媒体的风靡,使得现在孩子注意力集中的时间越来越短。”王老师说。
事实上,王老师的猜测得到了美国日前一项调查的印证。根据调查,超过3/4的教师认为,如今学生的注意力持续时间短于以往任何时候。专家为此还警告说,依赖社交网络和玩游戏时间太长可能会“改装”大脑。
父母天上飞孩子网上“游”
林清(化名),高二学生。父母是生意人,常飞来飞去出差,没什么时间陪他。
读高一时,林清开始在网上找朋友,并很快沉浸其中,不仅对学习越来越没兴趣,而且上网后精神极度亢奋、不能自制,常常晚上一上网就上到凌晨。
林清父母发现后,和老师商量将其住读在老师家。由于老师对上网管控严格,渐渐地林清上网少了。
一年以后,由于父母生意的原因,林清搬家转学到另一所中学。不住读的他每天回家,但父母不在家加上又没有老师管控,林清网聊、游戏的“瘾头”复发,白天上学,晚上上网到凌晨。
林清说,如果没有电脑聊天或玩游戏,自己就会吃不下饭,睡不着觉。过度上网的他不上网时,手指也会经常不自主地抖动,似乎是在敲打键盘。
对此,束手无策的林清父母为了将儿子从虚拟世界拉回,不得不求助心理医生。
iPhone上网乱秀网下引来真抢劫
社交网站除了吸引孩子外,当然也吸引到了不少犯罪分子,而这极大地增加了孩子上网的危险。
一个阴天的下午,初二男生李文(化名)走在放学的路上。当他走到地铁站时,一个陌生的、比他看上去大好几岁的男子拦住了他。
“你叫李文吧,把你的手机给我。”
“他怎么知道我的名字?”李文还在摸着后脑勺想问题,陌生男子强硬地把手伸到了他手边,试图夺手机。
“抢劫了,抢劫了!”李文迅速反应过来,大声呼救。
碍于地铁站口行人多不能强取,陌生男子迅速消失在人海中……
这是发生在去年“十一”前夕的事情。据浦东新区洋泾派出所社区民警张颖川回忆,李文当时并未报案。“但这个案件值得关注,因为作案的陌生男子是李文在网络上添加的、已毕业的一个陌生校友。由于李文使用iPhone在网络上签到并发布自己的照片,陌生男子就根据他的签到地址和相貌找到了他。”
张颖川表示,学生在社交网站添加好友时一定要通过审核认证,“要少添加陌生人,同时尽量避免在未知网域公开自己的具体位置、个人照片。”
■家长“八仙过海”求对策
匿名微博监控屡屡被“拉黑”
如果说孩子注意力不集中、沉迷网游,还主要是心理方面的问题的话,那么孩子因为上社交网站透露隐私导致被歹徒跟踪,对家长来说则是一个看得见、摸得着的危险信号。
如何保证孩子上网安全,事实上许多家长都在尝试不同的方法。比如有家长就采取监控,具体的做法是,在一些社交网站或微博监控孩子的行为,不让孩子看不合适的内容,阻止孩子上传照片,偶尔还让孩子在交友网站上将他们认为不好的人从好友名单中剔除。
不过家长的这些监控多半遭到了孩子的反感。于是乎,对一些即使一言不发默默关注的家长,孩子认出后往往第一时间就“拉黑”。
广告界才子杰克(化名)就是其中的一位。
3年前,女儿还在上高二的时候,正是人人网等社交媒体风靡之时。杰克曾多次试探地问女儿是否上人人网,“你上的话,我可以加你。”但女儿只有一句回复,“没有”。
后来杰克从校外辅导老师那里知道女儿早就上人人网。为了解女儿的动态,杰克用一顿美餐从亲戚那换来了一个人人网的登录号码。自此,他开始加女儿为“好友”,每天不露声色地关注着女儿。
尽管一言不发,但不久杰克就被女儿“拉黑”了,“我是怎么被发现的?”杰克百思不得其解。
一年多后,女儿上大学开出了微博。杰克在同事的帮助下立即注册了微博。但因为是实名登记,没过两天,杰克就被女儿“拉黑”了。
杰克随后改了新名并重新使用微博。不料女儿也改了名字,杰克找不到女儿。
在同事的指点下,杰克先找到女儿同学的名字,然后又在微博上找到女儿,开始悄悄关注。“谁知道,尽管我一言不发,她好像是瞄准了我一样,又把我‘拉黑’了,改了几次黑了几次,我也不知道是怎么回事……最新一次,还没被‘黑’,所以,我就继续‘关注’着。”杰克说。
因为杰克对微博不熟悉,每次女儿一改签名,他就找不着,但他还是会费尽力气从女儿好朋友的圈子里再把女儿找出来。对于这样的“捉迷藏”,杰克自己觉得再累也要进行到底,但女儿心底的逆反情绪却越来越重,看到老爸也往往一言不发。“我其实希望女儿加一些人,再删一些人,可是她不会听我的。我担心女儿在网上会交友不慎……现在她每天要在网上待上好几个小时,和外面朋友的交往时间倒不多,我挺担心这样会不会影响她正常的社交。”杰克表示。
一人两号对付家长监控
昨日下午,建桥学院视觉传达专业2011级学生萌萌将母亲的QQ拉入了黑名单。“我又重新开了一个QQ号,专门加我妈。但在这个号,我只是偶尔发表些正面观点……应付一下老妈的好奇心。”
问及为何这样做,萌萌说,今年暑假,她的妈妈注册了QQ账号,并在第一时间添加自己为好友。“自从加妈妈为好友后,我就不敢在QQ上发表太多的感想,因为每次发表感想,妈妈都会按时查看。”
“我只是偶尔在QQ上自称‘老子’宣泄情绪,妈妈就指责我说小姑娘不要乱讲脏话。”作为一名大二学生,萌萌认为妈妈的行为给她带来太多的限制。“我已经是个大学生,为什么妈妈还像对小学生一样管我?”
记者发现,采用一人两号招数的孩子并非个别,不少孩子坦荡答应父母“你加吧”,回头就弄了两个号。还有一些高中学生发现父母通过微博关注自己后,便第一时间删除以前的部分微博。此后,他们再也不发表自己的感想,多以转发为主。
采访中,只有少部分孩子表示,和父母在社交媒体上有良性互动。小李同学说,一次考试失误,因为不敢与父母交流,就在微博上写下失误原因及体会,“没想到父母反而在微博上安慰自己。”
■学校作出新探索
大境中学开出《网络文明》课
不仅教微博还教如何防沉迷如何安全网购,学生称很受用
“QQ视频中的人一定是真人吗?”学生提问。“未必。”老师回答说,“有人可能会利用截图迷惑你,尤其是陌生人视频,所以使用视频聊天要尽量和认识的人,并且视频前最好通过电话确认一下对方的身份。”
这是上海外国语大学附属大境初级中学《网络文明》课的课堂。每周五下午,20余名初二学生都会在这间教室里和老师互动交流,学生提出平时上网出现的难题,老师则负责回答和讨论。
首创这门课程的是大同中学的王菲老师。王菲说,课程主要是向高中生介绍如何健康上网和保护个人隐私,“这门选修课让学生增强了上网的安全意识。每学年大同中学有100多人选修。”
大境中学则共享了这门课。校长王峙渊还针对初中生的特点对课程进行了改良,并安排政治老师、计算机老师分别从理论和技术角度来讲授这门课。“课程共分五个版块。其中,互联网文化分网络语言、网络文学、博客向微博的转变;互联网学习则教授如何搜索,如何正确地使用学习资源;互联网与经济是想教会学生在网络购物时如何维权;互联网休闲主要希望学生不再沉迷于网络游戏;互联网安全则希望教会学生识别钓鱼网站、防止黑客入侵等等。”
一不愿透露姓名的授课老师说,现在的学生很容易把现实世界的价值观带到虚拟世界,这会使现实世界和虚拟世界发生矛盾,“学生需要加强警惕,需要学会上网时不随意透露个人身份、详细地址、电话等。另外还应该注意不轻易给网络好友汇款付钱,必须通过电话、手机等确认对方身份……”
另一授课老师吴骏几年前曾亲身经历过网银被盗,“像我这样一个教电脑的人也会被盗网银,说明隐患的确很大。”“为防止学生沉迷社交媒体,家长、老师及学生要想办法创造一个未成年人喜欢的世界,让学生对周围事物感兴趣。家长、老师要从小注重对孩子进行注意力和持久力的锻炼,比如围棋、书法等既可以让孩子感受文化熏陶,又可以让孩子锻炼耐心。如果孩子已经出现了沉迷,要尽快转移孩子的注意力。”两位老师说。
对《网络文明》课的效果,大境中学学生许杰说,以前自己网购时,东西都是直接往家里寄,“但上了这门课后,我知道要使用公共地址,防止因为买到水货给店家差评而遭到恶意报复。”“妈妈有次遇到亲戚在网上借钱,我立刻让妈妈打电话给亲戚,才知道亲戚的账号被盗了……”大境中学另一学生说。
而单同学则将自己学到的网络安全知识和周围同学分享,“提醒没有上这门课的同学注意。”
■专家支招开出三大“药方”
心理学家夏东豪:
建议有个“社交离线日”
孩子喜欢社交网络乃至沉迷其中,真的是孩子的错吗?
对这个问题,专家表示,造成目前部分孩子沉迷社交网络并不能完全怪孩子,“一些家长在外吃饭聚会时,孩子调皮不听话,就会把iPad当作灵丹妙药似地丢给孩子。还有些家长忙于事业,在家没有时间照顾、陪伴孩子,也丢给孩子一个iPad或者iPhone,家长感觉是轻松了,但孩子却很有可能从此上瘾。”
循着这样的出发点,不久前,夏东豪等一些心理学家开始倡导“社交离线日”,号召现代人暂时离开社交网络,感受真实沟通的乐趣和意义,“希望通过倡导‘社交离线日’,让孩子们不要一直盯着手中的iPad,也鼓励家长和孩子经常共同做一些有意义的事,既增加感情,也能为孩子创造健康成长的环境。”
“从微博上获取各种信息确实非常便捷,但如果使用过度,则可能表现为一种病症。”夏东豪表示,“社会人”包括学生家长、老师要适时地抽离社交网络,感受真实的离线社交状态。
夏东豪还建议,家庭聚会时,家长不要自顾自地刷微博,“家庭聚会的目的是实现现实的交流。微博关掉、微信关掉、私信不看、留言不回,好好面对眼前人。”
夏东豪还介绍说,目前有一种叫“手机叠叠乐”游戏很流行,“规则很简单,吃饭时全部人交出手机,叠在一起,谁先受不了去碰手机就要买单。”
对沉迷社交网络的“宅童”,夏东豪建议家长要和孩子多互动,而且要有热情,“只有开启了‘热情模式’,情感才能慢慢建立,孩子就更愿意跟父母一起出去玩。”
夏东豪举例说,自己的侄女有段时间沉迷于玩iPad,“8月底拉她去动物园,起先她不愿意,只想玩iPad,但父母热情动员,在动物园一天玩下来,孩子最终感叹‘动物园真好玩,以后还要去’。”华东师大心理咨询专家陈默:
多玩同伴游戏就不“呆”
“在生活中小朋友同伴少、游戏少,所以只能把注意力放在电子游戏上,没有同伴游戏,总不见得让孩子整天看天花板吧。”华东师范大学心理咨询专家陈默认为,所有家长应给孩子创造一个条件,让孩子和同伴在一起,让孩子有“同伴游戏”。“因为孩子上网时间过长,而把孩子带来找我的家长不少。”陈默说,孩子有沉迷电子产品是一个“老大难”的问题。上网时间过长的孩子往往会出现以下症状:社交功能退化,在人群中显得比较“呆”;语言能力退化,很多时候回答问题比较迟钝、没有反应;没有电脑的情况下会坐立不安。
许多家长为了让孩子保持长时间的安静,随手将iPad或者iPhone等丢给孩子,尤其是幼儿玩,也成为威胁孩子健康成长的问题之一。孩子长时间生活在虚拟世界中,现实感就比较弱,越是和虚拟环境接触的时间长,和现实就离得越远。
陈默认为,一个孩子要发展得好,每一个阶段的心理都要良好发展,而“同伴游戏”就是孩子最高的心理需求。家长要愿意放手让孩子玩,要让孩子在和同伴的不断游戏中成长,同时也能够避免孩子沉迷于社交媒体。
心理学博士叶斌:
让孩子自己接触、辨别
林紫心理机构总督导、心理学博士叶斌认为,如果孩子有梦想,就不容易受到社交媒体的威胁。“目前微博、游戏等吸引着孩子,但还不是让孩子沉迷其中最主要的原因。最主要的还是由于孩子的内因——缺乏交友经验、社会经验不足、在常规途径中缺乏自信等。”
叶斌建议,家长培养孩子的安全意识时,不要仅简简单单地说教,而是让孩子在现实中接触一些人、辨别其好坏,并反复实践锻炼。“如果有条件,可以让孩子接触一些不应该接触的人,亲自体验后告诉他们这样做不安全,而不要只讲道理。”
本文关键词:
本文地址:http://www.shuboshiw.com/jiaoyuzixun/jiechuwang/2016-07-24/828.html