孩子叛逆问题
分类:孩子问题 标签:孩子叛逆怎么办,孩子叛逆问题 发布时间:2019-09-27 11:28:49孩子叛逆怎么办,孩子叛逆问题
第七讲 孩子叛逆怎么办
【家长来信】
舒博士您好!请你帮帮我!我很担心我的儿子变坏。他今年14岁,在四川老家,正上初二。他2岁之后,我和丈夫一直在外面打工,他跟爷爷奶奶长大。
他爷爷奶奶说,现在问题很大,不仅抽烟喝酒,还通宵打牌。我儿子除了成绩好外,其他方面都令人头疼。他不听话,在班里又是孩子头,虽然不是班干部,但比班干部都更有威信。
更糟糕的是,最近一次我给他打电话,他居然说,爷爷奶奶太烦了,烦得他有时都动了杀心。正好前一段时间,我们看到《广州日报》上那个弑父大学生的新闻,所以担心得不得了。
我该怎么办才好呢?我宁愿他学习糟糕但道德好,也不愿他学习好但道德糟糕。
——一位焦虑的家长
初中阶段是孩子成长的关键时期。思维在这个阶段成长,性格在这个阶段初步确立。很多同学,都是在初中时代就确立自己的优势,打下很好的数理基础,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,到了高中就会越来越突出,直至考入北大、清华等名牌大学的。
但从生理心理方面看,初中阶段进入青春期,容易出现逆反。
【逆反的表现】
上网成瘾、厌学逃课、对抗父母、不听话、早恋、自闭、离家出走、混社会、上网逃课等行为有偏差。
对正面宣传作不认同、不信任的反向思考;对先进人物、榜样无端怀疑,甚至根本否定;对不良倾向持认同情感,大喝其彩;对思想教育及守则遵纪则消极、抵制、蔑视对抗等等。
逆反心理作为一种反常心理,虽然不同于变态心理,但已带有变态心理的某些特征。其后果是严重的,它会导致青少年出现对人对事多疑、偏执、冷漠、不合群的病态性格,使之信念动摇、理想泯灭、意志衰退、工作消极、学习被动、生活萎蘼等。逆反心理的深一步发展还可能向犯罪心理或病态心理转化。所以必须采取有效的对策来克服和防治其发生.
【逆反的原因】
学生逆反心理产生的原因
1.学生青春期的心理特点, 分析青春期学生的逆反心理,首先要掌握这一时期学生的心理特点:
- (1) 意识强,表现欲望高,喜欢标新立异,遇事总想发表独特的见解,做出异乎寻常的举动,以期引起别人的注意,显示其的个性。
- (2) 好奇心理。心理学家认为,当某事物被禁止时,很容易引起人们的好奇心和求知欲。尤其是在只作出禁止而又不作出任何解释的情况下,浓厚的神秘色彩更易引起人们的猜测。那些“青少年不宜”的影视广告就是利用青少年的好奇心理,从而达到吸引更多的青少年去观看的目的。
- (3)对立心理。人与人之间一旦持有否定的态度,也会对他的观点、行为持否定态度。比如老师对后进学生总是批评,后进学生就可能对老师说的话都听不进去而产生逆反情绪。
- (4)偏激心理。处于青春期的学生社会阅历浅、知识面还相当缺乏,看问题过于简单,甚至相当片面,往往攻其一点,不及其余,却为此沾沾自喜。
但不是说,孩子到青春期就一定要出问题,引导得好,反而会成为一种前进的巨大动力。
那么,家长应当怎样做呢?
一、要了解初高中阶段孩子在心理方面的三个特点
1、极强的自尊心;
自尊心是一把双刃剑。作为父母,如果还像小学那样,出了问题,对孩子就是一味的申斥,尤其是当着其他人的面,不允许孩子申辩。这样做,非但起不到教育他的效果,反而会引起他对你的排斥和反感。孩子听到你披头盖脸的教育,首先想到的是自己很没有面子,今后怎么还能在同学们面前抬起头来,而不是反省自己到底是不是错了或错在哪里。
另一方面,孩子为了维护自己的自尊心,势必要好好努力,通过学习成绩说话。所以,作为家长,我们要好好引导,将孩子对自尊心的维护转化为上进心,自信心。
2、强烈的独立意识;
到了初中以后,很多孩子不再愿意事事都跟父母商量,而是自己单独来做。这时候,父母要自愿充当孩子的参谋,争当绿叶。虽然,孩子年龄还小,缺乏处理问题的经验。但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,还是要尽可能的提供给孩子自我展现的平台。很多做父母的,尤其是母亲,总是怕孩子做不好,处处代劳。这样,一方面会使孩子失去独立思考的能力,另一方面,对孩子健全的人格成长也是极为不利的。
北京青年报上就曾有过一则报道,一个13岁的天才儿童,考入一所名牌大学,可是他无法自己料理日常生活,无法与其它的同学相处。入学不久就被退学了。原来,他过去的日常生活都是妈妈打理,就连学习也是妈妈跟着一起学,学完后再教给他的。
3、容易受到坏的影响;
13岁—16岁的孩子思维敏感,容易受到周围环境的影响,尤其是坏的影响。所以作为父母要经常关注孩子的各种情况,尤其是他交往的朋友。尽量给孩子创造一个单纯的、积极的成长空间。事实上,我们努力使孩子考入重点中学的实验班,经过初中三年努力使孩子考入重点高中的实验班,以致将来考入名牌大学。不仅仅是为了使孩子接受最优秀老师的指导,也是为了给孩子创造一个良好的学习环境,竞争环境。
二、要了解初中阶段孩子在学习方面的三个特点
初一年级阶段──起点。
初一学生总的特点是“新”。
首先,进入新的环境。初一新生怀着兴奋、自豪的心情跨进中学的校门,看到的是新的校园,结识的是新同学,讲课的是新老师,他们对周围的一切无不充满新鲜感。
其次,充满新的希望。初一新生普遍怀有对未来中学生活的美好憧憬和进步向上的愿望,渴望给新老师和新同学留下一个良好的印象。即使在小学比较调皮、学业比较落后的同学,也往往暗下决心“弃旧图新”。因此,对初一新生要给他们以热情的鼓励和期望。对原来就比较好的同学要鼓励他们放下包袱,在同一起跑线上跟同学们展开友好的竞争;对原来成绩欠佳,表现不够理想的学生,要鼓励他们从头做起,千万不要经常当众揭他们的“老底”,以免挫伤他们的上进心。当然,家长有必要将子女的情况(包括缺点和错误)如实地跟老师交底,但要讲究方法,避免在公共场合给孩子造成难堪。
第三、面临新的困难。一是学习上的困难。小学只有语文、数学两个主科,副科也不多。进入初一后,学科有语、数、英、政、史、地、生物,还有体育、图画、音乐,门门功课都要考试,负担明显加重。二是学习方法上的困难。进入初中后,学科增多,知识量增大,光靠死记硬背不足以解决问题了。学生感到不适应,或者出现心理上的不平衡,都是很正常的。三是突然觉得学习不如想象的那么紧张──因为这不利于学生进步,所以也称之为一个困难。进入初一后,强调打基础、培养良好的习惯、学会正确的方法,加上离中考还有三年之久,学生不知学习重点有所转移,还误以为中学学习很“松”,因而放松对自己的要求。此外,家长也可能觉得子女已升入中学──特别是升入重点中学──可以喘一口气了,因此放松对子女的督促……凡此种种,都将成为初一新生进步的障碍。
初二年级阶段──难点。
初二学生的总特点是“分化”。第一是学习上的分化。经过一年的学习,原先初考成绩相差无几的学生成绩出现两极分化的现象。以我校为例,好的同学政、语、数、英四科总分可达到370分以上,而学习成绩差的同学则只有200分上下,其中过去一贯学习很好、到初二掉队的屡见不鲜。第二是思想表现上的分化。好的同学思想更加成熟,他们积极靠拢共青团组织,争取进步,在班上成了老师的得力助手,而有少数同学则往往由于学业跟不上而丧失进步的信心,甚至自暴自弃。如果此时没有及时得到有力的帮助,或被社会上的坏人引诱,就可能越变越坏,甚至滑下犯罪的泥坑。
之所以会出现上述分化的现象,原因是多方面的:
从生理、心理方面看,初二学生年龄多在14岁上下,普遍进入生长发育的第二个高峰期,身体急剧生长,第二性征出现。由于生理的变化,给这个年龄的少年人的心理带来了过渡性、闭锁性、动荡性三个特点(关于这一点,我们今后将具体叙述)。我们常看到男生逞强好胜,容易冲动,他们崇拜英雄,崇尚江湖义气,爱在女生面前表现自己;女生则爱漂亮,讲究打扮,多愁善感。在这个阶段,他们还缺乏对真善美和假丑恶的分辨能力,又容易受到外界的不良影响,因此,早恋、出走、轻微犯罪等不良行为常发生在这个年段。同时,进入初二以后,初一时的新鲜感和神秘感消失了,又没有初三临近中考的紧迫感,也容易造成他们的松懈。
从学习方面看,从初一到初二要跨上一个很高的台阶,学科增多,难度加大,原先基础不很扎实或者有些关键课时没有认真听课的同学,就可能因此而被拉下来,而一旦落伍,则往往感到灰心丧气,厌倦学习,并且互相影响。
从学校教育方面看,也形成了由于初二学生已经退出少先队,共青团组织又还未建立而造成的薄弱环节。
总之,初二学生碰到的困难增多,而我们给他们的帮助和教育却往往削弱了。因此,初二往往是“多事之秋”。希望家长要在这个阶段尽可能地配合和支持学校,千万不可掉以轻心。
初三年级阶段──重点。
由于临近中考,大多数学生不由自主地紧张起来,老师和家长也抓得更紧。这个阶段,多数学生都有一种强烈的紧迫感,但同时又往往被升学、就业等问题所困扰。而少数基础差的,则表现出信心不足,甚至自暴自弃。而且,由于进入青春期,性机能日趋成熟,对异性由爱慕转入初恋,容易出现早恋。因此,对这个年段的学生,要着重给以人生观的教育和升学就业的指导。这个问题今后我们将作为专题阐述。
总之,孩子进入初中以后,家长的责任更重了。这就要求家长掌握一定的教育方法和技巧,从而提高家庭教育的效果。
高中学生家长要明确,高中各年级面临的心理问题:
在高一年级,学生的心理优势就是“新鲜感”,这样能够激发学生积极的学习热情,这是好的一方面。不好的方面,就是适应性问题,学生会感觉到环境不适应;生活方式不适应:原来是走读,现在可能是寄宿;学习量不适应:高中学习科目增加;学习方式不适应:以前老师讲得多,现在可能老师讲得少(像黄冈中学规定,高中阶段老师讲课不超过15分钟);最后就是学习难度不适应。
在高二年级,学生心理往往是一个“动荡与茫然”的阶段。这个时候,新鲜感已经成为过去时,学习的热情已经过去;这个时候,离高考还远,紧张不起来,内驱力不够;同学与同之间的学习成绩差别拉大,差的同学也许奋进,也许放弃;偏科现象增多;最后就是干扰学习的因素增多,最主要的就是网游与早恋。
在高三年级,学生的心理有出现两重性:一方面临近高考了,紧张起来了,内驱力、外驱力都增强了,在这种情况下,就出现了两种情况:压力变了动力;压力变得焦虑。
通过以上分析,可以看出,高中的哪个阶段都有隐患,稍有不慎,孩子就可能走向逆反。不适应可以走向逆反;成绩拉下去了,也可能走向逆反;压力大焦虑增大,更可能走向逆反。
三、要诚惶诚恐、如履薄冰,预防逆反
创造良好的家教环境,预防逆反
前面,我们介绍了初中生各阶段的一些特点,但学生个体是千差万别的。每个学生、每个家庭将碰到的问题也是绝不相同的。为了做好每个学生的教育工作,学校教育固然重要,发挥家庭教育的作用也不可忽视,因为同学校教育相比,家庭教育有着自己的优势,如具有较强的针对性、及时性,教育内容的广泛性、情感的感染性以及言行举止上的潜移默化作用等。但是应当指出,我们说家庭教育具有这些优势,并不等于所有家庭都自然而然地具有这些优势,只有我们这些家长努力去创造良好的家教环境,才能使上述优势得到充分的发挥。关于如何创造良好的家教环境,我谈几点意见:
1.家庭人际关系和睦,夫妻感情融洽,邻里友好相处。父母是孩子的表率,父母如何对待长辈,如何处理邻里关系,如何待人接物,都将影响到子女。特别是孩子进入初中以后,已经具有成人感,家长对他们要平等相待,家里的一些事情可以同他们商量。家长如有不当之处,应能作自我批评。如果家长在这些问题上处理不当,就将影响自己的威信。例如:有一个初三的女生在作文中写她的父亲怀疑母亲作风不正派,终日疑神疑鬼,动不动就在家中大动干戈,字里行间,流露出对母亲的同情和对父亲的不满。这样的父亲对子女会产生什么影响,那是可想而知的。
2.家长本身要有一定的科学文化知识储备,对事业要有追求,对生活充满信心,有可能的话,家长最好能够具有某一方面的特长,这样对教育有利。当然,如果家长文化水平较低也不要紧,要紧的是自己要尊重知识,并为子女创造良好的学习环境。我有一个农民朋友,他自己文化水平不高,家庭经济也并不宽裕,但他即使省吃俭用,每年也要花大量的钱为子女订阅许多报刊杂志。晚上孩子做功课,他绝不邀人到家里来谈天说地,努力创造一种学习的氛围。因此,虽然他家地处偏远山区,他的几个孩子却都挺有出息。相反,如果做家长的满足于不学无术,那他就会被子女瞧不起。有一个学生,父亲还是一个不大不小的干部,但他饱食终日,无所用心,该生在作文中写道:“…………我的父亲连国家主席是谁都不知道,可他却非常自得地当着厂里的工会主席……。”文中充满了讽刺意味。
3、家庭布置既要舒适,富于美感,又要考虑到子女正在学习时期的特点,除了必要的生活用具应安排得整齐清洁以外,还应体现出高尚的情趣。如可以张挂一些格调高雅的图画,或者勉励人们奋发进取的名人名言,新年伊始购买挂历也要有所选择。
4、家庭的作息时间要有规律,要考虑到子女的年龄特征。
最后,应当强调的是,要当好家长,是要作出一些牺牲的。如为了保证孩子学习,家长在看电视方面就得作出让步;也不能经常邀请朋友到家里猜拳行令,这些看似小事,却对孩子的成长有着深刻的影响,千万不可等闲视之。
孩子抑郁不想上学
加强家校联系,预防逆反
教育好一个孩子,光靠家长或光靠教师是不够的,只有二者紧密配合,才能形成最大的合力,促进孩子的成长。因此,家庭和学校之间要建立起一种互相尊重、互相信任、互相支持、互相体谅的工作关系。下面,我着重谈谈作为家长要怎样去加强同学校、同老师的联系。
首先,家长要主动、积极地去访问学校、访问老师──“校访”和“师访”。这样做,可使家长在家校联系中处在比较主动的地位,可以在有准备的情况下与老师就教育子女的问题进行比较深入、比较充分的交流。校访时,既要访班主任,也要访科任老师;如果能事先同老师取得联系则更好。应当注意的是,在没有特殊情况时,不要在上课时到教室里找人,以免影响课堂教学的正常进行。
其次,家长要热情欢迎上门家访的老师。家访谈话时,孩子是否可以在场,应视具体情况而定。如果家长和老师在教育孩子的问题上有明显的分歧,则应让孩子离开。家长应当认真倾听老师的介绍、要求和建议,不要较易打断老师的话,更不要听到孩子的缺点就感到脸上挂不住,或急忙辩护,或当场打骂孩子。家长还要实事求是地反映孩子在家中的表现,既不要为了给老师留下一个对孩子的好印象而光谈优点,也不要为了说明自己严于教子而把孩子说得一无是处。家访后,家长应同孩子谈话,把老师的要求同家长的要求统一起来,千万不要出现老师家访,孩子被打的现象,以免使孩子对老师产生抵触情绪。
第三,积极参加家长会,非不得已不要缺席或请家中其他人代为出席。不要迟到或早退,以体现对学校、对老师的支持和尊重。每个家长的发言不要太长,有些想法如在会上不便谈。可在会后与老师个别交换意见。家长会结束后,要向爱人传达会议内容,以求统一认识,保持家庭教育的一致性。
第四,作为老师,我们诚恳地希望各位家长对我们的教育、教学工作提出批评和意见,同时,又必须指出,家长不宜在孩子面前随便议论老师,因为这样做的结果,不但有损于教师的威信,归根到底,还将有碍于孩子接受教育,不利于孩子的成长进步。
总之,当孩子进入初中,他们就迈开了从童年走向成人的第一步,这个阶段接受的东西,往往将影响他们今后一生。抓好这个阶段的教育,对于孩子今后的发展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。愿我们的家长和我们一道,为培养合格的中学生而共同努力。
有效沟通,预防逆反
- 1,在上初一之前,与孩子进行一次深入的交谈,列举一下初中可能遇到的困难和初中学习的重要性,鼓励孩子,并表达一下做父母的期望。
- 2,对孩子的教育尽量是单独的,谈话性的,避免公开的申斥。
- 3,改变只说不做的教育方式。尽量避免苍白的说教,而是身体力行,为孩子做出表率。去年,我的班上有个孩子特别喜欢在做作业的时候看电视,他的爸爸妈妈为了改正他的毛病,在孩子学习时,不仅不让孩子看,自己也不看电视,避免孩子分心,效果特别好。
- 4,对孩子一定要严格要求,避免在孩子面前过于随便,保持在孩子面前的威信。
- 5,切忌不要总是在孩子耳边讲,自己怎样为他付出,拿自己小时候与他对比或拿别的孩子与他对比。这样做,只能招来孩子的逆反心理。要就事论事,具体的分析问题,帮助孩子解决问题,而不是埋怨,比较。
- 6,多跟老师交流,随时关注孩子的变化。但要跟孩子说明,自己只是关心他,愿意帮助他解决问题。不是想监视他,不是不信任他。
- 7,引导孩子结交积极上进的朋友。在孩子的成长阶段,除了父母和老师,朋友对他的影响是最大的了。尤其有些问题,孩子不愿意跟父母和老师交流,更愿意与自己的朋友分享。一个好的朋友可以引发孩子的学习兴趣,引导他健康的成长。
- 8,培养孩子独立思考的习惯。父母不能成为孩子学习的拐杖,遇到孩子不懂的问题,父母可以跟孩子一起讨论,引导他自己动脑思考,而不是完全代劳。
- 9,在孩子成绩下降的时候,首先,要做的不是责备,而是鼓励。孩子的成绩下降的时候,一般自己已经很伤心痛苦,甚至灰心了。作为家长,应该表示关切,鼓励他,帮助他树立信心,帮助他具体分析问题,解决问题。责备会疏远他与你的距离,以致今后出了问题,也不会再主动拿出来与父母协商。
四、要科学、艺术地教育逆反
“六个替代”教育逆反
- 以平等代替强势。改变身份,以朋友相处,逆反孩子的家长,几乎都有居高临下的问题,习惯于对孩子说教,而且带有教训的口吻,令孩子十分反感。家长最好的办法,就是改变身份,真正地做孩子的朋友,孩子就不会反感了他的“朋友”了。
- 以关爱代替唠叨。少说多做,以心换心,青春期的孩子反感家长的原因之一就是他感受不到父母的爱,因为这种爱被没完没了的唠叨、指责、说教给隔断了。这个时候,家长如果试着把自己的心态放回孩子两三岁的时候,那么,相信家长这种无条件的爱足可软化孩子与自己的对立。
- 以肯定代替否定。耐心疏导,不要简单禁止,一些家长总是无意中用否定句来否定孩子,这样的否定标签会使孩子感到十分反感。孩子不可能不犯错误,但孩子同样有好的一面,我们何不放过孩子不好的一面,抓住好的一面给予肯定呢?让孩子看到希望,孩子也会在家长的不断肯定、表扬、欣赏中朝着好的一面发展。否定会使孩子丧失信心,肯定会使孩子坚定信心,以至于有人说“好孩子是夸出来的”。
- 以商量代替命令。避免冲突,不要臆测、蔑视学生,许多家长习惯于用命令的口气对孩子说话,如睡觉的时间到了,孩子还在看电视,就下命令说:“你应该睡觉了,听到没有?”青春期的孩子对这种带有强制性的命令会公开反抗。如果换成商量的口气和孩子说话,效果就不一样了。比如对孩子说:“你是不是该睡觉了,你看这么晚,明天能按时起床吗?”如果担心孩子不听,则可以用选择句,比如“你是八点睡呢还是八点一刻睡?”这更容易让孩子接受。
- 以放手代替管制。保持距离,给学生一定的空间 孩子小的时候,一般家长习惯于在前台当“指挥”,但孩子大了,家长就应该移身幕后,让孩子上台主演。这个让位很重要,是让给了尊重、民主、平等、信任,是给孩子让出了成长的空间,赋予了孩子责任,同时也有利于孩子创造性思维的训练。
- 以规则代替随意 约法三章,建立规则约束机制 ,家长总认为孩子还小,一放手就会闯祸,所以需要严厉管制。不管就会没规矩,把心玩野了。殊不知这样的管制,反而使孩子失去了责任感,使孩子的自制能力无从培养。为了挣脱束缚,寻求自我空间,孩子就会和家长对抗。所以,家长该放手时要放手,教会孩子去为自己负责,给孩子锻炼的机会。这样才能让孩子在体验中成长。
咨询电话:4000260328 0755-23225389
专家热线:13724311898