孩子多动惹事问题
分类:孩子问题 标签:孩子多动惹事怎么办 发布时间:2019-09-27 11:22:39
第四讲 孩子多动惹事怎么办
①【家长来信】
舒博士,您好!我孩子是个男孩,已经上初中了,可是,总是爱多动惹事。一会儿在同学的抽屉里放一只老鼠,一会儿把同学的课本撕下几页,一会儿又把学校校园的花摘了。老师三天两头向我告状。学习成绩也直线下降了。这可怎么办啊? —— 湖南长沙市家长 曾女士
②孩子多动惹事的表现
(1)活动过度:患儿表现为不安静、多动、好哭闹,难以满足要求。随着年龄的增长,活动量增加,上课小动作多,乱跑,乱跳,话多,不守纪律,不顾危险。
(2)冲动任性:多动症孩子情绪易波动,容易激动、恼怒,与人争吵,缺乏自控力。行为幼稚、贪玩、逃学、打架、甚至说谎、偷盗,走上犯罪道路。少数成年后留有性格和行为上的缺陷。
(3)学习困难:虽大多智力正常,但学习成绩不良,易波动,时好时坏,抓一抓、上一上,不抓就下降,随着升入高年级,成绩逐渐下降,甚至出现不及格、留级。
(4)自控能力差:患儿情绪极为不稳定,高兴时又笑又唱又跳,不顺心时爱发脾气,容易发生伤人或自伤行为,且不服老师和家长的管教。
(6)行为异常:患儿多表现出动作笨拙,如扣纽扣、系鞋带、用剪刀等动作不灵活,走路不成直线。部分患儿左右不分,上下不分、空间位置障碍,容易将相近的字读错或写错等。
③ 一、退行:大孩子用幼儿的方式,来达到自己不合理的要求
【案例问题】
这是2009年,我作为心理学专业的博士、教授,受邀在北京的一家心理教育机构做首席咨询,对象是有心理问题的中小学生。这是一所全日制的教育培训机构,是中国教育学会的实验基地。
一天,我接待了一位来自天津的学生。
这位学生名字叫涛涛,男孩,身高168厘米,初一学生。学校劝其退学,其他正规学校也不接受。原因:成绩差、喜欢惹事、不合群、暴力倾向、不服管理、不堪教化。
家里是做地产生意的,经济状况良好。涛涛妈妈慕名将孩子送了过来。
涛涛的到来,一开始,就发生了两件意想不到的事情:
第一件事情:倒地大哭。
在妈妈临走时,涛涛不干了,非得让妈妈留下来陪伴他学习。而这是绝对不可能的事情,因为妈妈很忙,不可能长时期在这里陪伴孩子。没想到,涛涛竟然当众大叫“不行不行,妈妈就是不能走!”168个子的涛涛说着一下子坐到地上,脚来回蹬,身子不停地左右摇晃,哇哇大哭,那动作、神情,就像一个三岁的幼童。
第二件事情:当众撒尿。
涛涛发现宿舍房间的卫生间是蹲坑,而他有生以来从不知蹲坑为何物,几次向管理他的小刘老师提出要更换坐式马桶。而小刘老师也向后勤反映过,但后勤的回答是三个字:“不可能”,要求提多了,回答就增加了两个字:“根本不可能”。但谁也没有想到,涛涛居然在操场上当着许多师生的面,脱掉裤子撒尿。
【家长对策】
倒地大哭,或者当众脱裤子撒尿,这不过是三岁小孩做的事情。为什么一个大孩子还这样呢?
作为13岁168cm高的孩子,涛涛为了达到留母亲陪读的目的,席地哭号,以及为了达到换抽水马桶的目的而当众脱裤子撒尿的行为,就是“退行”,即采取退回到幼儿时期的行为来满足要求。因为,他知道,大人最容易满足幼儿所提出的任何要求,不论是合理的还是不合理的。
④【舒博士提示】
长大了的孩子为了达到他的不合理要求,往往会采取退回到幼儿时期的行为来撒娇,或者撒野。在心理学上叫“退行”行为。家长如果一味地满足他的要求,就等于纵容了他的这种行为模式。这样,就会导致孩子虽然长大了但总爱无理取闹的结果。
面对孩子的“退行”,家长正确的态度应当是:坚决地制止“退行”行为,决不满足不合理要求。
⑤ 二、合理化:“犯错-认错-再犯错”,为错误找“合理化”理由
【案例问题】
有的孩子有一种“破坏性”心理。他总是乐于通过搞破坏来达到这样两个目的:一是为了引起别人对他的注意与重视,二是要享受这种由破坏带来的乐趣。没过几天,涛涛的“破坏性”心理就表现出来了。
学校教务办公室养了5条金鱼,其中有一条黑色的和两条红色的。一天,涛涛正在金鱼缸里面用手搅合金鱼,眼见得一条黑色的金鱼被搅合死了。正好被管理他的老师逮了个正着。只见涛涛赶紧对老师说:“老师,金鱼是我弄死的,我错了。”听起来态度极为诚恳。
老师也很高兴,高兴孩子能够知错认错。
但是,第二天,涛涛又依然在办公室搅合金鱼,一下子搅合死了两条红色的金鱼。同样,又被管理老师给逮着了。只见涛涛又摆出一副诚恳无比的姿态说:“老师,金鱼是我弄死的,我错了。”
第三天,老师又发现涛涛在搅合金鱼,把最后两条金鱼给活生生地弄死了。涛涛一点愧疚感也没有,不慌不忙地又如法炮制,说着同样的话:“老师,金鱼是我弄死的,我错了。”
老师来问我,这是怎么回事。
⑥【舒博士提示】
如果孩子屡次犯错,又屡次积极地承认错误,表明他多年来已经形成了一种可以任意犯错的“行为模式”:“犯错——认错——免责——再犯错”。自鸣得意,多年来乐此不疲。所以,在这样的孩子看来,想做什么就可以做什么,即使被发现,代价极为轻微,只需要态度诚恳地认错,就可以搪塞过去。
这在心理学上,称为“合理化”。合理化也属于弗洛伊德所指出的心理防御机制办法之一。
“犯错不要紧,知错认错就是好孩子”,这固然是一条“合理化”的社会是非准则,但是,真正知错认错的目的是改正错误!如果不是为了改正错误来“知错认错”,而仅仅是为了逃脱责罚的“知错认错”,那就是“恶意的”“知错认错”,是一种消极的心理防御机制。
【家长对策】揭穿假认错,然后照章责罚与教育。
⑦ 三、抵消:孩子犯错后,采取象征性的自我处罚来抵消大人的严厉处罚
【案例问题】
涛涛的“破坏性”本性表现的愈演愈烈。有一次,涛涛趁中午休息一个人在操场上玩篮球。涛涛数次定点投篮不中,不觉恼羞成怒,用脚踢球。“砰”一声,球踢在了旁边会议室的玻璃门上。这下引起了涛涛的兴趣,连续用球踢门,也许是觉得这比投篮筐命中率大得多。这玻璃门是钢化玻璃,篮球对它没多大杀伤力。涛涛踢了许多下,玻璃门还是完好无损。涛涛也觉得很是好奇:不是说玻璃不经砸吗?
“用石头试试。”涛涛心想。
此期间,学校正在做一个小小的房间改造施工。涛涛很快就找来了一块不大不小的石头。
“咣当”一声,石头所致,玻璃门一下坍塌下来。
玻璃门被砸破的巨大声响,使得老师们都循声赶了过来。涛涛愣了一会儿,扭转头直奔宿舍,毫不犹豫用头撞墙,一下,两下……
这是什么意思呢?这在心理学上,称之为心理防御机制的“抵消”。所谓“抵消”,是指当人犯错时,以某种象征性的行为或者语言,来抵消因犯错将要带来的责罚与后果;或者来抵消已经发生了的不愉快事情,以补救心理上的不适与不安。例如,按我国习惯,过阴历年时不要打破东西。万一小孩打破了碗,老人则赶快说“岁岁平安”。想当年,关云长华容道感情用事,置《军令状》不顾,私自放走窃国公贼曹操,自知死罪难逃,先主动自缚向诸葛亮请死,实际上这就是这种“抵消作用”的心理防御机制。结果,果真获得免死。
所以,涛涛用头磕墙,只是具有象征性的意义。是给人看的,不会有什么实质性的伤害。因此,不要害怕。人已散开了,他就不会以头撞墙了。涛涛是犯大错之后,为了逃避严厉的责罚,“先发制人”,以最小的代价,取得大家的同情与谅解,以抵消学校对他的责罚。所以,他选择了自己用头磕墙,以此获得校方的同情,从而“抵消”他的过错。
⑧【舒博士提示】孩子在犯了大的错误之后,可能会采取某种象征性的行为或语言来自我处罚,希望以最小的代价,取得大家的同情与谅解,以抵消大人对他的责罚。
在心理学上,这是一种消极的心理防御机制。
【家长对策】对这种情况,家长不应姑息迁就,该责罚的就应当照章责罚与教育。
⑨四、否定:孩子犯错后,会找理由来否定错误
【案例问题】
“祸不单行”,没过几天,涛涛又惹事了。
这几天,有一只两月不到大小的京巴白色卷毛狗,每天早上天刚亮,就从学校铁门溜了进来,然后跟随在学生队伍后面,绕校园跑步。
三天后,人们忽然发现,小狗不见了。
第四天,有一位年轻女老师发现,小狗被闷死在她的办公室抽屉里面。小狗的四条小腿被人用红色尼龙绳子结实地捆绑着。大热天,尸体变味了。这位女老师非常生气,要求校方一定要追查到底。一是无辜害死小动物,二是给她个人造成心灵上的伤害。
一经追查,就很快真相大白。有人看见涛涛昨天中午用绳子捆小狗来着。
“是我弄死的。”涛涛供认不讳。这次与往常犯错不一样,神情自诺,甚至还带有几分理直气壮的样子。
“你为什么要把小狗弄死,”那位女老师用手指着涛涛,声色俱厉,“你都初中生了你?!”
“我没有弄死狗,那只是一只老鼠,”涛涛作委屈状,极力辩解,“老鼠是害虫!”
“那只是一只老鼠,老鼠是害虫!”
“老鼠是害虫!”……
涛涛不断重复着这句话,双手捂着耳,任凭老师说什么,都不听。完全沉浸在自己的“老鼠”世界之中……
这就是孩子的“攻击性”心理。他通过攻击他人,或者攻击动物甚至至死,来从中获取快感。
涛涛犯错后,为了免责,又采取了心理防御机制的“否认”。
涛涛将小狗闷死,获得了巨大的快感。他深知性质恶劣,“罪责难逃”。于是采取了坚决“否认”的防御方式,一口咬定就是老鼠。他想:赵高“指鹿为马”,大家不都认可是马了吗?“掩耳盗铃”,不还是把铃铛给盗走了吗?他紧紧地封闭住自己的“老鼠”世界,不听分说。你们又奈我如何?
“否认”,从心理学讲,也是一种消极的心理防御机制。心理学认为,当人们犯错之后,为了避免惩罚;或者发生了痛苦的事情,为了避免精神上的痛苦,人往往会采取对事实加以“否定”的方式来掩盖事实。例如,小孩打破东西闯了祸,往往用手把眼睛蒙起来;癌症病人否认自己患了癌症;妻子不相信丈夫突然意外死亡,人死了说成是归天、进了天堂等等。——这就是被称之“否定作用”的心理防御机制。
涛涛要把小狗闷死,是出于另外一种心理因素支配,即内心涌动的“攻击性”人格。他企图通过捆绑小狗、闷死小狗来满足自己攻击性心理愿望,大胆地犯错之后,又必须开拓责任,就采取了“否定作用”的心理防御机制。就如同掩耳盗铃一样,我认定它是一只老鼠,就不会有人来责罚我。
10【舒博士提示】否认,作为心理防御机制,有积极的一面,也有消极的一面。当孩子为了满足“攻击性”心理,犯了大错之后,如果采取对错误事实加以“否定”的方式来掩盖错误,这种行为就是消极的心理防御机制。
【家长对策】
设法进入他的世界,还事实真相,然后照章责罚与教育。
咨询电话:4000260328 0755-23225389
专家热线:13724311898